職業病危害因素又稱職業性危害因素,是指在職業活動中產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對職業人群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或條件,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
日常個人每天的工作時間少則八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因此很多人的身體健康狀態與其所處的工作環境有很大關系,各種職業病的案例也在不斷增加。職業病的特點在病因判斷上較容易,但還有很多職業病危害卻是在身體內潛伏幾年或十幾年之后才發病,甚至有的是在離開工作崗位退休后才出現后遺癥狀,而這個時候疾病在治療診斷上因時間過長就很難確診疾病的原因,勞資之間的糾紛也由此產生。
職業病危害檢測目的就是檢測出工作環境中存在的危害源,同時讓企業單位改善工作環境或加強職業危害防護,避免其他相同環境的工作人員再次受到職業病危害。相關閱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須知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職業病預防,很多企業職工需正確認識職業病危害因素,在進入所在的工作崗位前,先了解自己要工作的環境中有哪些東西存在,對人體危害的情形如何,事先了解并加以防范就能避免發生職業病危害。
在做好職業病危害防治的前提下,需正確認識以下職業病危害因素和防護要點:
一、認識您的工作環境
1、化學環境即所謂的酸、堿、溶劑、殺蟲劑、清潔劑、礦物、染料等。
液體:各類液態化學物,如液堿、硫酸;
氣體:各類氣態化學物,如一氧化碳,氯氣;
蒸氣:由液態化學物揮發的氣體,如甲苯蒸氣;
霧滴:懸浮于空中的液滴,如硫酸霧滴;
煙霧:物體燃燒時所產生的有害物質;
粉塵:各類固態微粒及纖維,如矽砂、水泥、石棉;
醺煙:物質受熱氣化的固體微粒,如金屬。
2、物理環境指工作環境或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狀況,如高低溫、噪音、振動等。
溫度:高溫或低溫;
噪音:令人不悅的聲音;
振動:由機械運動產生;
照明:光線太強、太弱或不穩定;
異常壓力:高壓或低壓;
游離輻射:會造成細胞突變,損傷的光波;
非游離輻射:產生熱效應的電磁波。
生物環境:指具傳染性或過敏性的生物體。
微生物:細菌、病毒、微菌等;
寄生蟲:蛔蟲、鉤蟲等有害蚊蟲。
動植物及其制品:木屑、皮屑、花粉、棉塵等。
3、身心環境即所謂的精神狀況及人體工學環境。
單調:重復的動作;
工作壓力:因工作量或工作困難性所產生;
工作姿勢不良:工作者與設備之協調不良而產生。
二、了解工作環境如何影響健康
1、職業病危害物質是從哪進入您的身體?
通常有五個渠道:眼接觸、耳傳入、鼻吸入、口食入、皮膚接觸。
2、職業病危害物質進入人體后會產生哪些危害?
急性反應:短時間之內,過量接觸及吸收,對眼睛、皮膚、呼吸及消化等器官立刻產生的不良后遺癥。
慢性反應:長期的接觸或吸收,個器官日積月累后所產生的損害或不良后遺癥,可能日趨嚴重。
精神壓力:不適的工作環境,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壓力,會導致身心的損害。
身體不舒適:工作環境不舒適,容易造成疲憊,降低工作效率。
三、改善您的工作環境和加強防護
改善自身工作環境
取代:改用危害性較小的物質來代替。
改變工作流程:改用暴露較低的工作流程,例如自動化設備或方式作業。
隔離:對危害性較大的物質或環境采取與人不接觸的措施。
通風:利用局部通氣或整體換氣將危害物質排除或稀釋。
工廠廠房整潔:定期維持工作場所的干凈及緊急應急設備的維修等。
個人防護及衛生:只有在危害物少量而無法去除時,才選擇使用防護具,養成工作場所不飲食、不吸煙及其他良好的衛生習慣。
做好職業衛生防護措施,按國家法律規定佩戴好作業勞保用具。
特別措施:工作時間的限制,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等。并每年讓職業衛生檢測機構定期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健康訓練:正確的工作崗位操作法及防止危害災變的各種職業健康衛生培訓。
上一篇:職業病危害因素防治常規措施
下一篇:企業需重視職業病危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