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第三方檢測業務發展,當外資實驗室在中國不斷擴大版圖的同時,國內檢測實驗室也出現了虛假繁榮現象。目前,我國實驗室數量眾多,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較弱,為生存劍走偏鋒的機構并不鮮見,失去了誠信也擾亂了市場。那么,處在時代變革期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該如何在機遇與挑戰下找準位置?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良性發展?針對上述問題,國家認監委實驗室與檢測管理部監督管理處處長謝澄作出相應的回答。
我國檢測行業目前發展到哪個階段?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后可能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謝澄:我國檢測機構數量眾多,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且規模不大。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下,會出現許多問題,并影響行業發展。但我們要有信心熬過這個階段。現在,國家為服務業提供諸多扶持政策,對檢測業發展有利,但機構數量膨脹也很快,競爭在不斷加劇,一些不正當競爭的出現,是檢業行業必須經歷的陣痛階段。檢測畢竟是小眾行業,很多法律并不健全,而人們對產品質量需求卻不斷提升,檢測需求比原來還大。雖然近幾年經濟環境不太好,但檢測業仍在發展,只是由速度到質量,需要靠技術支撐。
其實,國外只做檢測的機構很少,除大型機構外,也有很多小檢測機構,但它們不只做檢測,還做其他業務。比如設計、策劃、咨詢等綜合性服務。事實上,只有綜合多元化的服務才有生命力,單純做檢測可替代性太強。而國內檢測機構大多只做檢測,少量機構做些研究。現下,我國檢測市場行政色彩依然很濃,有很多限制,而外資實驗室在中國限制很少,只要在商務部備案,到哪都能設立機構。我國的機構尤其體系內機構,跨區發展業務很難,國企管得也嚴,沒那么靈活,只能眼看著外資機構迅速發展。當外資機構把市場占滿,我們想占也難了。
當前,高校實驗室、企業實驗室都有市場化趨勢,您認為應該怎樣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把這些實驗室資源利用好?
謝澄:高校實驗室綜合能力較強,高精尖設備多,人員素質高,對疑難測試提供解決方案是其長項,尤其對難做的大項目和把新領域的研究轉換成檢測結果,高校有其優勢。一般實驗室投入不了那么多,研究也沒那么深。但高校最大的問題是體制,高校的設備都屬于各個系及學院,都是老師和學生優先使用,設備使用并不充分。所以它的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而目前高校取得資質認證的才60多家,很多高校實驗室想獨立對社會開放,雖然技術能力可以,但質量管理非常差。如果把質量管理抓起來,體制理順,我認為高校將來也是一個有力競爭者。
還有企業實驗室,我國中小規模企業幾乎沒有質檢,個別有的,也形同虛設,但大品牌一般都有實驗室,有的實驗室投入很大,水平相當高,但在對社會提供服務時只能吸引它的上下游客戶,服務范圍有限。如果將來國家對其有所引導,在未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行業內有壟斷話語權,也不排除設立獨立的專業檢測機構。
處在變革時期,很多體制內的實驗室被分離出來,在市場上真刀真槍的比拼,您認為,這些實驗室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需要哪些改變?
謝澄:不管什么機構,在面對市場競爭時,要找準自身定位才能生存。據我了解,一些剛從體制里分離出來的實驗室,日子過的捉襟見肘,都認為是上級給的業務量不夠導致。他們還在沿用以往的思維方式,不去開拓市場。其實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招商引資,需要實力強勁的檢測機構作為賣點,但地方政府也不知該去哪找,雙方只一墻之隔卻不知道彼此。其實很多體制內檢測機構,過去積累了雄厚實力,只要到市場挖掘,問題很容易解決,就像捅破一張紙那么簡單,但很多地方都畫地為牢。
這方面應該像外資實驗室學習。我記得在2005年時,中國當時有1800家實驗室,競爭異常激烈,這種情況下,仍不斷有外資實驗室來咨詢在中國建立實驗室事項,那時候普遍認為,中國本土實驗室業務量都不夠,外資還有什么必要再擠進來。但現在看來,情況并非我們當初所想,一是外資做進出口業務,他的信用較好,中國實驗室替代不了;二是外資進來后又挖掘出很多新業務,讓我們了解還有其他檢測需求。
去年認監委開始嘗試互聯網+監管模式,對實驗室的監管有哪些幫助?還需要做哪些工作來完善?
謝澄:2015年,國務院開始推動信用體系建設,用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來提高誠信,對檢測行業同樣適用。過去出現假報告就處罰相關實驗室,這些實驗室還會換到其他地方繼續從業。包括監管,從前如果查到某個機構違規,如果時間久遠,可能會因為相關工作人員調離轉崗等因素,使監管信息流失。今年的監督檢查,全部通過手機移動端進行現場檢查、拍照、錄入結果、上傳,數據全部實現電子化,后續還會把能力驗證、申投訴、評審、在線檢查、年度報告、統計等,納入進來,這樣可以看到每年的評審、監督檢查、能力驗證等情況。
此外,我們還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建立檢測報告上傳到銀行數據庫進行收集,其實并不容易。但中國社會需要誠信,未來競爭就是誠信競爭,這也是建立誠信的機會,而且檢測報告放在報告銀行里有安全保障,沒有經過許可別人看不到,存到一定時期后,比如10年,可以請專家做評估分析并評級,就像國外金融信用評級那樣。有檢測需求時,對檢測機構的判斷也更容易,檢測市場也能導向良性循環。以上這些都可以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來做,政府也無需插手。
監督檢查是控制市場的最底線,是為杜絕欺詐和違法違規行為,做互聯網+也是為政府信息公開更加方便。將來還會做檢索平臺,大家可以上網檢索監督我們工作,監督檢查會更加公開透明,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也能夠建立起來。比如出過假報告的機構,再到工商注冊登記申請另一家機構,就能查到他的違規記錄,申請就會受限,包括貸款和其他方面也要受限制。在當事人意識到出假報告的代價后,就不敢再出,行業誠信就提升上來了。但我們需要非常浩瀚的數據支持,需要做大量基礎工作,必須靠互聯網+積累數據。
這樣看來,要實現監督檢查信息化,數據收集就尤為重要,那會通過什么方法來實現?
謝澄:之前想過,讓各單位及專家報數據,但不太現實,所以還是得通過工具來實現。比如我們平時通過手機訂餐,訂了什么菜、用什么方式去付、消費多少錢,后臺都有記錄。把這些數據集中就能分析出諸多信息,口味偏好、消費水平、未來消費方向等都能分析出來。我們的工具是監督檢查和專家用的工具,道理是一樣的,不管誰用完工具不需報數據,工具會自動收集。將來還會搭建能力驗證平臺,參加能力驗證時,只要到平臺把參加的項目填上,把樣據寄過來,輸入結果即可,無需向認監委報驗證能力,認監委便會自動獲得。2017年,我們會把監督檢查APP的應用在一些省作試點,再推行給全國各地執法人員使用。我們要學會利用現代技術,學習互聯網思維,今后的監督檢查工作才能更高效。
2017年,認監委在實驗室監督管上還會有哪些新舉措?
謝澄:2017年,我們會延續2016年的工作,把“互聯網+”進行全面推進。除要求所有實驗室統計2016年度數據外,今年還要求報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包括資質認定質查表,都進入軟件系統,實驗室全部到網上上報。今年的監督檢查會把傳統檢查和專項檢查相結合:一是在某些省市選擇實驗室進行抽檢;二是和相關部門組織聯合檢查,還會聯合公安部和環保等多部門聯合檢查。此外,還會在紡織、建材、食品等領域組織技術比武,一些領域的檢測中心數量多,技術水平較高,組織技術比武對技術提升有激勵作用。
檢測實驗室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良性發展?具備一定實力的檢測機構如何走向國際化?
謝澄:我個人認為,體系內的機構要想走得遠,應盡快改革轉成企業,最好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拖得太久,到時外資實驗室把市場充分占領后,生存會更難。另外,很多機構都想做大做強,但要因人而異,因為擴張有風險,人多不好駕馭,矛盾會增加,管理會更加不易。況且在中國條塊分割明確,這點暫時無法改變,迅速擴張會樹敵很多,壓力會很大,而在現有體制下,設備來源、業務來源和資質管理,都要受各部委影響。從長遠看,體制內的機構,一定要保障員工收益,如果工資上不封頂,就會調動員工積極性,才能有發展。
此外,誠信和規范非常重要,不少機構都處在“熬”的階段,只有堅持底線,才能熬得出來。那些熬不住的,就會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雖然來錢快,但關的也快。據我所知,很多前些年沒業務的機構,現在都熬過來了,他們堅持誠信,之后大企業都找了過來。
再有,要有國際意識,國家的一帶一路是非常好的機會,那些比我們落后的國家,其標準、合格評定體系遠不成熟,是我們輸出標準、技術、檢測資源的好時機,眼界和業務量都會提升。另外,歐洲近幾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實驗室的經營無法持續,是抄底的好機會。中國品牌在歐洲做檢測不被承認,用當地品牌做檢測就被承認,而一兩百萬的購買價格,對于國內很多機構是能承受的,再雇些當地人,把國內員工派過去學習,走入當地市場,并設立分支機構,就會逐漸走向國際化。
來源:中國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