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因素伴隨勞動生產不斷損害人體健康,隨著企業規模愈大,原材料愈多,工藝愈復雜,職業病危害因素也越來越多,預防職業病首先要弄清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檢測分析與評價)是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切入點、首要任務,也是開展職業病危害預防工作的前提,只有正確的認識了解職業病危害因素,才能進一步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預防和控制。
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識別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就是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在日常企業生產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準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并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把建設項目或工作場所中的職業危害因素甄別出來的過程。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分類,通常可按其來源劃分,也可參照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一是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分為三大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學因素主要有生產性毒物(如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石棉塵等)。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高低氣壓等)、噪聲與振動、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處于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熱季節受到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導致中暑等;以及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有毒與無毒、高毒與低毒作業安排在同一車間內等;還有作業環境空氣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衛生部令第49號頒布施行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劃分。該辦法規定,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內容:①《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化學因素;②石棉纖維粉塵、含游離二氧化硅10%以上粉塵;③放射性因素:核設施、輻照加工設備、加速器、放射治療裝置、工業探傷機、油田測井裝置、甲級開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場所和放射性物質貯存庫等裝置或場所;④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應列入嚴重職業病危害因素范圍的。該辦法還規定,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項目是指存在或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對照經驗法與檢測檢驗法等。對照經驗法由評價人員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和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對照職業衛生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等,借助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擬評價項目中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檢測檢驗法由評價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通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對評價項目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評定。
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
根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2015年發布的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管理規范,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制度,用人單位應當將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工作納入年度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責任部門或責任人,每年至少委托依法設立的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其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進行一次全面檢測。所需檢測費用納入年度經費預算予以保障。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檔案,將其納入其職業衛生檔案體系。
用人單位與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簽訂委托協議后,應將其生產工藝流程、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原輔材料和設備、職業病防護設施、勞動工作制度等與檢測有關的情況告知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同時在確保正常生產的狀況下,配合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做好采樣前的現場調查和工作日寫實工作,并由陪同人員在技術服務機構現場記錄表上簽字確認。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進行現場采樣檢測時,用人單位應當保證生產過程處于正常狀態,不得故意減少生產負荷或停產、停機。用人單位因故需要停產、停機或減負運行的,應當及時通知技術服務機構變更現場采樣和檢測計劃。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對用人單位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采樣及檢測后,所出具的檢測報告。檢測的項目根據工廠的行業、生產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分為物理、物理、生物因素三大類,如粉塵、噪聲、震動、化學危害因素、光、高溫低溫等。檢測報告的內容主要體現檢測的數據以供用人單位參考。在收到定期檢測報告后一個月之內,用人單位應當將定期檢測結果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對檢測結果中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超過職業接觸限值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提出相應整改建議。用人單位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整改方案,立即進行整改。整改落實情況應有明確的記錄并存入職業衛生檔案備查。用人單位還應當及時在工作場所公告欄向勞動者公布定期檢測結果和相應的防護措施。
上一篇:職業衛生檢測報告與評價事項
下一篇:汽油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