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毒校服”事件引發公眾熱議。據了解,紡織品在染色和整理過程中需要使用各種染料和整理劑。經這些酸、堿、鹽之類的化學物質加工處理后,紡織品上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酸堿性,通常用pH值來表示。pH值偏高或偏低,不僅對紡織品本身的使用性能有影響,而且會在紡織品使用過程中給人體健康帶來一定危害。人體的皮膚一般呈弱酸性,有利于防止一些細菌侵入。若紡織品含過強的堿性,酸堿中和會破壞皮膚表層,滋生細菌,給人體造成不適,甚至引發疾病。尤其對嬰幼兒,其皮膚較細嫩,抵抗力較弱,穿著的紡織品酸堿性不當更容易造成傷害。
因此,相關企業在進口面料時,須注意三點:一是從合同條款簽訂、貨源選擇等方面采取措施,慎重選擇貿易伙伴,切不可只顧眼前利益,一味追求廉價原料;二是在簽訂合同時,務必明確安全、衛生要求,同時加大進口紡織品到貨驗收力度;三是與供貨商加強溝通,及時將我國相關強制性標準要求反饋給供貨商,避免經濟損失。
轉自: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