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勞動職工在職業作業過程受職業危害因素的傷害,達到保護職工健康的目的。從而有效預防、控制、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切實保障員工身體健康,做好企業職業衛生監測工作,使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企業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在具有職業危害的單位建立和實施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以下簡稱監測及評價制度)是保護職工健康,免受作業過程危害因素傷害的有效措施。以消除職業病危害濃度或強度,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心身健康的影響與損害。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工作:
1、識別、分析與評價本單位各作業場所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確定有害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類別,確保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同時建立好本單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檔案,并妥善保存。
2、企業應與有監測環境相適應的監測設備和條件的檢測機構合作,并實施經常性維護、檢修,確保監測系統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所用監測計量器具按照規定進行周期檢定。
3、檢測機構在評價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其效果對未達到職業病危害防護要求的系統或單元提出職業衛生補充措施。
4、針對不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特征,提出職業病危害的關鍵控制點和防護特殊要求。
5、從源頭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
職業病危害監測及評價管理制度
企業單位對生產過程產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對從業者有可能造成職業危害或職業病的作業都要實行監測。監測要選擇取得省級或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監測機構,按照國家粉塵監測規范規定GB5748《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進行。
監測內容包括:粉塵濃度的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測定;粉塵分散度測定。
并做好如下幾個環節的監測:
1、開展經常性監測
對有可能產生有職業危害的場所,為掌握作業場所有害物質的變化和職業危害的程度,要開展經常性職業衛生監測,原則上每兩年監測一次。
2、特殊環境監測范圍
有職業危害作業場所即“作業地點”(工人在生產操作中經常停留的地點)為監測點。
3、監測方法的選擇
對健康有影響的有毒物質,根據暴露毒害物質的種類,采用相應的測試方法。基于職業現場的特點和作業環境的差異,要區分不同情況下的測試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測試種類:
(1) 長周期測試:它評估個人在給定時間間隔內的平均暴露情況。
(2) 連續測量:能夠探測可以造成急性暴露的高濃度有害物質的短期暴露情況。
(3) 快速測量:如果已知確切的暴露時間點,且在此時進行測量,使用快速測試來測量急性危害。
(4)慢性危害測試法
連續個人劑量測量,對平均背景水平的連續測量,對選定地點及時間內的有害物水平的快速測量。
(5)急性危害測試法
使用快速反應設備進行連續的個人及背景監測,對選定地點及時間內做背景有害物水平的快速測量。
(6)現場危害直接測試法
進入某一場所是否安全的分析,對于粒子性質及數量的分析,使用直接讀數的儀器。
企業單位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中發現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衛生標準時,要及時采取有力措施進行處理和整改。
上一篇:新西蘭政府將禁止進口石棉類產品
下一篇: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