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防治法中“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的要求,按照相關法律規范對作業場所進行檢測與評價,明確企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其濃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其效果,對未達到職業病危害防護要求的系統或單元提出職業病控制措施的建議。
職業病和職業危害因素有這非常密切關系,那么,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是什么??
不良工作條件存在各種職業性危害因素,則可以分為三大類:
1.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2.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 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噪聲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4)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3.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于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一、取代 用無毒或低毒性物料來代替高毒性物料。取代為消除或減少危害最好的方法。
二、密閉 將工序機械化或自動化,并將有害的工序圍封,避免員工接觸有害物質。
三、隔離 隔離危險工序可減少接觸危害的人員的數量。
四、工程控制措施
1、局部抽風系統――把有害物質由來源處直接抽走,避免員工吸入。
2、通風系統――引進大量的新鮮空氣,稀釋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
3、濕式作業――可控制工序產生的粉塵散布。
4、廠房設計――預防職業危害最好由廠房之設計階段開始。修建符合規定要求的廠房。
5、維修改善――定期維修可保持機械在最佳狀態。
五、行政控制措施
1、員工的教育和培訓
2、個人衛生
3、廠房整潔
4、物料標簽
5、輪流工作
6、環境監察
7、員工身體檢查
六、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個人防護用品,必須是符合標準及適用于當時工作環境及針對所識別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同時個人防護用品需要定期清潔和保養,確保隨時可以安心使用。
上一篇:什么是職業病危害嚴重行業
下一篇:發生職業衛生突發事件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