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設考核組宣布:“深圳15個一類口岸均已高分通過口岸核心能力建設達標考核。”這標志著深圳檢驗檢疫人依托口岸核心能力、加強口岸軟硬件建設,有關工作實現了質的飛躍。
“要按照‘儀器設備最先進’的要求購置設施設備,按照‘科技含量最高’的要求建設科技口岸,按照‘布局最合理’的要求建設口岸通道。”為改變原有老舊口岸設備落后、執法手段單一的局面,深圳檢驗檢疫局提出這樣的理念,并先后投入逾億元,用于口岸硬件建設。
全部旅檢口岸購置紅外線測溫系統143臺套,實現出入境旅客發熱類傳染病檢疫監測的全面覆蓋。購置通道式放射性監測系統20余套,其他設備百余臺套。
聯合科研院所研發放射性物質定位系統、“9+1”車輛檢驗檢疫智能通關系統、汽車輪胎自動消毒及車體噴霧化、水幕式消毒系統、核生化“六位一體”集成監測系統等。
基于“平戰結合”的思路新建、改建口岸通道,文錦渡口岸改造明確旅客測溫18米有效距離的技術要求,機場口岸全新打造無干擾、全隱蔽的多功能集成查驗臺。
打造一流口岸,硬件配置“響當當”。
模式優化重保障
瞄準深圳局“發揮傳統優勢、創新機制模式”的工作目標,在口岸軟件建設方面,該局首推旅客檢疫模式的優化,提升衛生保障能力。
創新構建“三重點兩方式”(即重點人群、重點時間、重點地區,科學監測、優質服務)旅客檢疫模式、“6+4+3”傳染病排查模式,強化技術保障,實現平面檢疫向立體檢疫的突破。
創新構建“9+1”車輛智能檢疫模式,以物理閘口、全申報系統、電子化通關三個平臺設計為基礎,全部操作“一站式、全智能”完成,極大地提升了口岸檢疫效率。
創新構建陸路口岸電子通道監管模式,實現人、車、貨電子化管理,一年僅中介費可為企業節省2000萬元;創新構建集裝箱空箱檢疫“提前申報、分類管理、閘口查驗、智能消毒”模式,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兩萬小時;創新構建旅客自助健康申報模式,旅客入境申報時間由3分鐘縮短為3秒。
智慧檢疫智能化
深圳海、陸、空、鐵口岸類型齊全,出入境旅客數量占全國50%以上。如何提升口岸智能化通關水平?深圳局提出:依托物聯網、云監測、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打造智慧口岸。
研發衛生檢疫公共服務平臺。承擔質檢公益科研項目《SaaS模式下口岸傳染病檢疫決策支援系統研究》,以旅檢、船檢業務為切入點,研發全流程覆蓋、全智慧操作的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正在內部測試階段。
研發“口岸核輻射實時視頻定位監控系統”,實時檢測口岸核輻射的劑量,實時定位輻射源的位置,并初步分析出輻射源的種類,大幅提升口岸核輻射防護水平。
研發“智慧檢疫查驗系統”。引入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現有的系統、設備和人力資源,可實現檢疫查驗全過程監管、關鍵環節重點監控、旅客分類查驗、樣品物聯網管理、電子檔案、遠程溯源核查、多部門協同把關等功能。目前,該系統在深圳灣口岸試運行,已實現旅客檢疫各關鍵點的智慧管理,有力提升旅檢效率和質量。
研發“機場口岸衛生檢疫綜合管理系統”。集成航空器電子申報系統、口岸傳染病疫情監測系統、核輻射監測系統、攜帶物查驗系統、衛生監督管理系統、空氣質量監測系統、視頻監控與應急指揮系統等12個系統,對航空器檢疫信息、口岸傳染病疫情信息、旅客攜帶物查驗信息、衛生處理信息、出入境旅客信息、衛生監督信息進行實時監測、統計分析,實現對航空器檢疫、旅客檢疫、機場衛生監督全部業務的統一指揮和綜合管理。
深化合作促聯防
深圳口岸毗鄰港澳,這一特殊地理位置,讓深圳檢驗檢疫人關于合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要深化檢疫合作、筑牢聯防能力,提升深港澳區域公共衛生全覆蓋保障能力。”
與深圳市衛人委、海關、邊檢等簽訂合作備忘錄;與香港衛生署簽訂《有關衛生檢疫的合作安排》等4項合作協議,建立傳染病疫情通報、對口聯絡等多項合作機制;與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簽署合作協議,加強科研合作;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澳門口岸衛生委員會、東盟相關衛生機構開展協作交流。近5年,WHO官員先后6次來深考察口岸衛生核心能力建設,并給予“深港口岸公共衛生安全防控水平建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度評價。
深圳口岸傳染病檢出數連續三年高居全國首位,分占全國的74%、79%和74%;3年來,檢出深圳市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檢出艾滋病、肺結核、登革熱、瘧疾等4757例輸入性傳染病,深圳口岸全部實現旅客無障礙檢疫通關。
轉自國家質檢總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