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一市民在沃爾瑪超市買了一千多袋五香驢肉、牛肉,因食用時感覺肉質不對,就找了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證實為狐貍肉。這莫非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升級版本?
那么為什么這驢肉要用狐貍肉來代替呢?照理說,這狐貍肉比驢肉要貴些。其實,如果在之前有看過一則新聞“西安養殖場棒殺狐貍扒皮賣錢”那就會明白了,原來一些養殖場養了大量狐貍只為一張皮,而那么多肉呢?據說是沒地方處理就直接來喂狐貍了。那這也就完全有可能賤賣到肉類加工廠去了。當然這只是猜測,無從證實。具體這種牌子的狐貍肉從哪來的仍然未知。
其實,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這假驢肉,更關注的是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問題。連沃爾瑪這樣大的超市都無法保證食品的質量了,那怎能不叫人擔心?而據該超市方面的人講,是超市無法對食品進行檢測,這也是事實,超市沒有相關的檢測能力,那該怎么辦?前面有講到買驢肉的市民是拿到第三方檢測機構去檢驗的,不錯,這個專業的事情就該專業的檢測機構進行。但問題在于,目前我國的第三方檢測市場方興未艾,這個行業尤其是在食品檢測領域還未完全開放,大多是國營單位,這對于一般市民還是有一定的門檻的。未來要想加大監督的力量,唯有靠民眾,而要監督就要做檢測,就必須開放檢測市場,讓民營機構參與進來,只有這樣,食品安全才能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