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和漁業局最近發布的海洋公報顯示,建滔(南沙)石化公司排污口鄰近海域中,無機氮含量已經超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差的狀態,海水水質不能達到相應海域使用功能和環境保護目標的要求。
2010年廣東海洋公報顯示,廣東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超標,16%的近海海域正在遭受污染。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和榕江、深圳河、東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攜帶入海的石油烴、砷、重金屬等污染物108萬噸。其中珠江排入海的污染物占總量七成。
“現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珠江口水體和沉積物中很多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含量超標。這些污染物會在水體生物,如魚類、浮游動物等體內積累富集,并且對它們產生毒性危害風險,更為嚴重的是通過食物鏈將毒性放大,危害人體健康。”廣東省化學危害應急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鵬然博士說。
近海漁港污染嚴重
郭鵬然博士此前研究了珠三角近海的一個大島———桂山島水底沉積物,該島位于珠江口東側主航道上,是珠江口大型油船停靠處,也是廣東省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之一。
郭鵬然的研究結果顯示,桂山島附近海底表層沉積物中,銅、鉛、鋅三種重金屬含量均不同程度地超過河口背景值。評價結果是“該海水養殖基地中,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對底棲生物有潛在或慢性毒性作用。”
桂山島屬于遠離海岸的島嶼,污染情況要比近海岸的漁港低。廣東近海漁港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與建滔(南沙)石化公司附近海域漁民的感受一樣,深圳灣漁港的漁民打撈上來的海魚同樣有臭油味,當地餐館老板稱之“臭油魚”。
“深圳、珠海和澳門漁港沉積物的銅、鋅元素含量遠高于國內河口和海灣,鎘元素含量也明顯高于國內的河口和海灣水平,其他漁港的重金屬含量水平與國內河口及海灣相近;與世界各地港口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漁港沉積物中重金屬含量處在中等水平,其中深圳漁港沉積物中銅的含量已居世界前列,僅低于報道的受重金屬嚴重污染的美國NewBedford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干研究員指出。
張干研究員表示,珠三角的漁港都具有“高”或“中等”潛在重金屬生態風險,其中重金屬銅和鎘元素具有“高”的潛在生態風險。廣東漁港總的潛在生態風險由高至低順序為:澳門>深圳>珠海>茂名。
張干認為,珠三角高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對其毗鄰的海域具有嚴重的環境影響,漁港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與漁港周邊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
魚含鉻鉛蠔含銅鎘
湛江是廣東重要的海鮮生產地,“到湛江,食海鮮”,這是外地游客津津樂道、湛江市民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從2009年開始,湛江港口貨物吞吐量開始突破億噸,邁進全國15個億噸大港行列。隨著湛江港和湛江沿海工業的發展,湛江漁港的海鮮生產,也開始出現污染情況。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陳清香教授研究了湛江海域的貝類,她并沒選用港口受到明顯污染的貝類,而是選用位于湛江灣外海域、受工農業污染較少的貝類。不過,研究結果依然不容樂觀。
“貝殼類均是肌肉中的重金屬含量最低,而內臟團(含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的重金屬含量高,也就是說,食用貝類時選食肌肉部分是最安全的。從中國人的傳統食用習慣來看,食用腹足類時,基本上是選食肌肉部分、腹足,但食用雙殼類的貝類時,很多(如牡蠣、蛤、蟶、蚶、貽貝等)都是食用整個軟體部,這大大增加了攝入重金屬的風險。”陳清香認為。
“珠江口海域的生物體受重金屬的污染影響較大。伶仃洋甲殼類、雙殼類、魚類和頭足類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尤其銅等重金屬,甚至達到了重度污染水平。”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小平博士認為。
黃小平表示,一般來說,重金屬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體的腎、肝臟、性腺、鰓中,廣東海產品中的棘頭梅童魚的鉻元素和鉛元素分別超標24倍和48倍,另一種主要經濟魚類長蛇鯔(俗稱狗母魚)的鉛元素超標53倍。而市民經常食用的生蠔中,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
“水體底層生物>中上層種類>近底層種類;魚類富集鉛和汞的能力強,甲殼動物富集鎘和汞元素能力強;軟體動物中富集鉛元素。”黃小平博士總結道。
黃小平表示,有機物污染方面,以蝦姑和龍頭魚污染較重。“蚌類等生物體檢測到較高濃度的有機污染,一些污染已經到了可能危害食用大量海產品人群健康的水平。”
上一篇:美泰宣布停止采購涉毀林紙品